新能源装备学院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新能源装备学院简介

新能源装备学院是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省市“核风光水蓄氢储”新能源产业链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所建设的特色院系,目前是全省高职院校中首个、也是唯一成建制的新能源学院。学院设有新能源装备技术、光伏工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等专业,学院总在校生1300多名,就业率98%以上。其中,光伏工程技术专业全省唯一开设、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全省仅2所高职院校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全省排名位列前三。2023年学院获批“温州市新能源学院”,在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的支持下,深度服务地方新能源产业发展。

学院坚持工学结合,积极探索“三融合四维度五渠道”的层次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有“智能制造装备运维”市级特色专业群,投入千万元建成智能装备、智能控制集成、智能检测、电工装调、PLC及单片机、高端装备运维仿真、装备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装调、高低压、光伏发电系统故障排除、工业传感器、无人机数字制造、无人机数字化检测维修应用等10多个实训室。新能源装备技术专业侧重于风电类设备制造运维的人才培养;光伏工程技术专业侧重于光伏电站运维及光伏产品智造的人才培养;智能控制技术着力于风光储类新能源电力系统关键部件控制及技术维护的人才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专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智能化产线生产过程人才培养;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专注于掌握无人机组装、维护、操控和应用等技能的人才培养;无人机测绘技术专业侧重于掌握利用无人机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进行调查监测、防灾减灾等技能的人才培养。在完成育人工作的同时常态化开展电工、无人机操作等社会培训,累计培训人次上万人。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获批教育部智能智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科技部重点研发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智能安防装备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市级产教融合基地、温州市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及省发改委五个一批产教融合等项目。学院发起成立了温州市可再生能源学会、温州市无人机安全管理协会,作为副会长/理事单位参与中国国际促进会低空经济分会、浙江省测绘学会、温州市能源行业协会、温州市测绘学会等社会团体。学院与正泰新能源、金风科技、远景新能源、弗迪电池、宝翔科技、十沣科技、吉利远程新能源等40多家省内外新能源企业在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合作科研攻关及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达成深度校企合作,与国家电网、图盛输变电、人民电器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订单班”,定向培养和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坚持科教融汇发展,拥有温州市自然灾害遥感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温州市天空地态势感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温州市低空经济研究院3个市级科研平台。学院编发的《温州新能源信息周报》,多次获得省市领导的批示肯定,为政府部门做好政策参谋成效显著。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已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SCI论文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

学院持续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不断加大“引育”两端发力的方式增数提质建好师资队伍。目前我院已经形成“三三制”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即“教授-骨干-青教”为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和“大师-技师-学员”为特色的技能培育体系,以团队式方式推动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学院现有教职工60多人,其中博士3人,教授3人,副教授12人,硕士以上师资达到90%,有省151人才1名、省级技能大师1名,温州市技能大师1名、市级C类人才1人,D类人才2人,E类人才6人。为进一步提升学院整体技术技能水平,学院引进了“邵若珍全国劳模工作室”、“邱建忠技能大师工作室”,自培养了“骆正茂大数据技术工作室”,依托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团队开展技术研修,技术攻关,技术技能创新和带徒提技等工作,推动技能大师实践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为持续化高质量的提升我院青年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我院与正泰新能源、浙江大华科技、亚龙智能装备等企业签订了“双师型企业教师工作站/培养基地”,通过发挥工作站研发和共享、培养和培训、辐射和示范、服务和转化等方面的功能,大力提升了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建设。

学院职教出海稳步推进,2024年顺利完成了巴基斯坦3位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先后两次与韩国朝鲜大学交流,探讨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及短训生合作计划。承接了2期共42名马来西亚新能源留学生短期培训项目。与亚龙集团、金风科技等企业谋划海外“新能源丝路学院”建设,为新能源企业培养海外员工。通过夯实国际合作办学基础,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快速访问: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